close

萊比錫是德國東部的第二大城市,市名萊比錫在當地古語中,意思是「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市區、郊外處處可見濃郁的菩提樹。大詩人歌德十分喜愛這裡,稱它為「小巴黎」。這裡街道整潔,商業繁華,是世界聞名的博覽會城、書城和音樂城。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國際博覽會在此舉行。原本在二戰前萊比錫便是德國工業重鎮,以機械製造業展會業印刷為主,2002年後,保時捷(Porsche)和寶馬(BMW)這2大汽車業巨頭還將工廠遷入萊比錫。萊比錫於兩德統一後,作為聯繫著德國與東歐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德國相當重要的觀光城市。

萊比錫06.JPG

當年巴哈擔任風琴師兼合唱指揮的托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 ,偉大的音樂家巴哈曾在托馬斯教堂擔任樂長20多年。

萊比錫07.JPG

萊比錫114.JPG

現在的托馬斯教堂是戰後重建的,巴哈的遺骸就被安放在這裡。1723~1750年巴哈擔任了這裡的管風琴師兼合唱團指揮。並且在這時誕生了《馬太受難曲》等許多名曲。

萊比錫12.JPG

萊比錫08.JPG

萊比錫13.JPG

建於西元1212年的聖托瑪斯教堂,是一座哥德式的教堂,由於改建過許多次,因此直到1500年左右才成為現今的模樣。這裡最有名的是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兒童唱詩班,因為音樂大師巴哈曾在1723年到1750年共27個年頭裡,在這間教堂內擔任唱詩班的指揮和風琴師。現在聖托瑪斯教堂的祭壇前還有一座巴哈的墳墓,這是在1950年時才移葬到教堂內的。

萊比錫15.JPG 

萊比錫的托馬斯教堂(Thomaskirche) ,以巴哈精心培養的湯馬斯合唱團及巴哈的指揮而聞名。1723 年至1750 年,巴哈在此擔任管風琴師兼合唱指揮,他所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名曲,均在這裏首演,使這座湯瑪斯教堂舉世聞名,巴哈篤信宗教也極為虔誠,作品蘊藏了巴哈獨特的內涵與修養,反映了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文化特質,影響深遠。

萊比錫16.JPG

教堂南邊出口處的外面有一座已經150多年歷史的巴哈雕像,那是萊比錫最古老的一尊巴哈像

萊比錫18.JPG

巴赫手裡拿著樂譜,大衣的衣袋被翻出來,以像徵他經濟上的窘迫。

萊比錫17.JPG

教堂的對面就是巴哈博物館,展品有巴哈的樂譜手稿和當時的樂器。

萊比錫19.JPG

萊比錫21.JPG

巴哈的墓地在教堂內主祭壇前面(入口向右的盡頭)。

萊比錫29.JPG

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上,有巴哈及孟德爾頌彩繪像,巴哈之墓置於祭壇前,鍍金的祭壇、雕飾精美的講壇,令人讚嘆。

萊比錫25.JPG

鐫刻著Johann Sebastian Bach名字的青銅棺蓋

萊比錫23.JPG

音樂之父巴哈,全名為約翰‧塞巴斯迪安‧巴哈,從 1723 年至 1750一直都是在該教堂工作。湯瑪斯合唱團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 1212 年,每週週末作禱告時合唱。1539 年聖靈降臨節期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在這裏佈道。最後巴哈也安葬在托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 的青銅墓碑下,靜靜地躺著安息了近四百年的音樂之父巴哈。幾百年來,他的音樂仍在這所教堂內被不停的演奏著。在這裡,時光好像是循環不已的,正如巴哈的音樂一般。

萊比錫26.JPG

萊比錫24.JPG 

萊比錫27.JPG

巴哈生前以管風琴的即興演奏風靡當世,就作曲而言,他的創作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意即以管風琴為主的『威瑪時代』,以器樂曲和管絃樂曲為主的『柯恩時代』,以及以清唱劇及聖頌等宗教音樂為主的 『萊比錫時代』。巴哈在樂史上雖然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但是離世之後他的音樂曾一度式微,幸賴孟德爾頌等十九世紀初萊比錫音樂家的大力闡揚,才能輝煌於今世。

萊比錫31.JPG 

據說教堂花窗描繪的內容是馬丁·路德,巴赫,以及世界大戰的死難者

萊比錫32.JPG

教堂內懸掛的畫像

萊比錫33.JPG 

萊比錫34.JPG

萊比錫36.JPG

萊比錫也一直是詩人讚嘆的對象。萊辛 (Lessing) 在18世紀寫道︰「我將去萊比錫,那是個人可以將整個世界微觀以視的地方。」歌德在浮士德裡歌頌萊比錫仿佛是座小巴黎,塑造著在其居住者的個性。其實萊比錫 (Leipzig) 是十七至十九世紀德國數一數二的文化藝術匯聚之地,許多藝術家都曾來此尋求機會,音樂史上大大有名的三位作曲家—巴哈、孟德爾頌、舒曼(與克拉拉),都曾經在此居住過。在當時,他們不過是找安身立命之地,可以創作、可以教書、跟家人一起安度每個黃昏夜晚、有機會認識更多人,等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就搬到另一個城市(或國家)去,對照當時他們並無心在萊比錫建立豐功偉業,今天,這些無心插柳的痕跡卻成為城市獨特的文化與觀光資產。

萊比錫39.JPG

老市政廳 (Altes Rathaus)~這棟備受尊崇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始建於 1556 至 1557 年間,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現存者為德國人依原來的建築樣式,於戰後重建。建築為階梯式山形牆,帶有塔樓,雖然是重建的建築,德國人仍將它視為珍寶般地保存維護。從1909 年起,老市政廳轉變成萊比錫歷史博物館 (Stadtgeschichtliches Museum)。

萊比錫102.JPG

萊比錫41.JPG

最下面的棕紅色石材砌築的拱廊有一些商店,出售紀念品和香煙。

萊比錫44.JPG

萊比錫131.JPG

萊比錫45.JPG

路上造型繽紛的冰淇淋

萊比錫46.JPG

腦波很弱的我立刻買了一隻冰淇淋消消暑

萊比錫143.JPG

聖尼古拉教堂(St. Nikolaikirche)是萊比錫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並以反對共產黨統治的1989年民主德國星期一遊行的和平起義中心而全國聞名。這座教堂修建於大約1165年,萊比錫,又名聖尼古拉城建城之時,得名於商人和批發商的主保聖人聖尼古拉,位於該市的最中心,兩條歷史上重要商路的交匯點。它部分為羅曼式建築風格,16世紀初擴建部分主要為哥德式建築風格。內部改建為新古典主義風格。1539年宗教改革後成為新教座堂, 但是天主教會也允許使用這座教堂。1724年,巴哈的《約翰受難曲》首演於這座教堂。

萊比錫47.JPG

1989 年聖尼古拉教堂更是扮演著東西德統一史上的重要角色。當時有三位萊比錫的青年希望讓東德有自由之光,便發起分送蠟燭的運動;這個非暴力的柔性運動持續了幾個星期,卻導致了東德政黨和思想專政的崩潰,也就是後來著名的「蠟燭政變」事件。這教堂聚集人民以點燭和禱告,以「非暴力戰爭」方式推倒柏林圍牆,東德瓦解之後,歐洲的共產國家如骨牌效應一個一個結束,連最大的蘇聯也是一樣。為何東德會在一夜之間瓦解?且沒有發生任何的戰爭呢?到今天歐洲人談到這件事情還是覺得在做夢一樣。有一本書叫「蠟燭的革命」就是在描述當時所發生的事。

萊比錫49.JPG

由於我們來的時候剛好有活動不能拍照,所以只能拍外觀,不過聖尼古拉教堂卻是我這幾次來歐洲令我印象深刻的教堂,因為它的內部雕刻及色調跟其他教堂都不一樣

萊比錫48.JPG

以下四張圖片取自聖尼古拉教堂臉書(Nikolaikirche Leipzig FB)

萊比錫04

萊比錫01

萊比錫02

是不是很夢幻的配色

萊比錫03 

街上的裝置藝術

萊比錫51.JPG

萊比錫52.JPG

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 )創立於1409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現今德國管轄地區內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僅次於海德堡大學(1386年)

萊比錫56.JPG

萊比錫大學外觀相當新潮,如果不說我還以為它只是一間教會

萊比錫59.JPG

萊比錫64.JPG

有不計其數的著名人物曾在萊比錫大學就讀,比如我的的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林語堂、尼采、鐵娘子梅克爾、德國大文豪歌德...

萊比錫71.JPG

萊比錫72.JPG

萊比錫73.JPG

奧古斯特廣場(Augustusplatz)是德國城市萊比錫的一個廣場,位於市中心東部。它是該市最大的廣場,也是全德國最大的廣場之一。在二戰中被毀滅之前,曾是德國最美的廣場之一,1785年開始在城牆原址上興建廣場。廣場的一面是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Neues Gewandhaus)。歷史悠久的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成立於一七四三年,比柏林愛樂足足早了一百三十九年,史上眾多著名音樂家都與該團淵源深厚,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也是兩德統一前東德最好的樂團,統一後則與柏林愛樂並列德國兩大頂級樂團。世界著名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就設在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 (Neues Gewandhaus)。蓋凡豪斯原本是「布料廳」的意思,不過由於1781年在此成立的萊比錫管絃樂團,正是以蓋凡豪斯來為其命名,因此這棟建築物的名字便直接成為萊比錫管絃樂團的代稱。樂團中最負盛名,且貢獻也最大的應該是孟德爾頌,他常年待在萊比錫擔任樂團的指揮,並且在萊比錫創立了德國最早的音樂學校(現為萊比錫恩月藝術戲劇學院),對歐洲的音樂文化貢獻卓越。不僅被英國留聲機雜誌評選為世界排名17名的管弦樂團,兩百多年來維持優良的音樂傳統,享譽國際。

萊比錫55.JPG

萊比錫58.JPG

Kroch-hochhaus是第一個在萊比錫的摩天大樓。

萊比錫57.JPG

萊比錫62.JPG

City-Hochhaus Leipzig~142米、36層高的摩天大樓,它是萊比錫最高的建築。

萊比錫61.JPG

駕駛學校~德國人是出了名的嚴謹。嚴謹也反應在考駕照這件事上。在德國,就算是騎腳踏車也要考駕照!而考汽車駕照更難,只有5次機會,如果考3次沒過,還得去做智力測驗。通過測驗就還有2次考試機會;如果沒通過,就會被認定為「不適合開車的人」。在考駕照前,得先做視力測驗並完成8小時的急救課程,之後再去駕訓班上課,包括理論課和駕駛課,駕駛課包括一般市內道路、高速公路及夜間駕駛。

萊比錫65.JPG

孟德爾頌故居

萊比錫66.JPG

孟德爾頌故居位在有點偏僻的地方

萊比錫67.JPG

萊比錫68.JPG

孟德爾頌是德國猶太裔作曲家,生於德國漢堡的富裕家庭,逝於萊比錫。孟德爾頌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父是銀行家,其母是鋼琴家。由於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孟德爾頌自幼便得以學習音樂,且自幼即顯露出奇其不凡的音樂才華,在9歲時第一次公開演出,11歲時進入柏林聲樂學院並且開始作曲,17歲時完成了為人所熟知的《〈仲夏夜之夢〉序曲》(Ouvertüre zu "Ein Sommernachtstraum")。1829年他十九歲時不顧當時音樂權威的反對,親自指揮演出巴哈(J.S. Bach)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巴哈死後79年第一次被公開演出,由於這次的演出,使得大家開始注意巴哈,而巴哈的音樂也逐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中被演出。之後在1842年他協助舒曼成立萊比錫音樂學院,孟德爾頌為首任校長,這所學校後來成為歐洲重要的音樂學校之一。

萊比錫70.JPG

來德國每到一個城市就要尋找星巴克收集城市杯

萊比錫74.JPG

萊比錫城市杯入手

萊比錫165.JPG

DM是德國數一數二知名的藥妝店,裡面生活用品應有盡有,老實說跟團要有很充裕的時間逛街不太可能,所以我們也都是趁短暫的自由活動來逛逛,所以接近尾聲時,該買的也買的差不多了

萊比錫77.JPG

我買了一包蝴蝶脆餅,其實有點鹹,沒有我想像好吃,台灣其實也買的到,不過在德國一包才0.95€,非常便宜

萊比錫75.JPG

Brezel的介紹可以看之前寫的網誌 德國13日之旅 Day 3ღ楚格峰(Zugspitze)

萊比錫79.JPG

我們再次逛回舊市政廳

萊比錫80.JPG

趁團員還沒集合前我們逛了一下書店

萊比錫146.JPG

門口賣的袖珍書

萊比錫81.JPG

從舊市政廳可以看到托馬斯教堂 (Thomaskirche) 

萊比錫83.JPG

這中午我們在邁德勒通道Madler Passage裡的一間餐廳用餐,通道上面有兩座雕像,描述的是浮士德的故事

萊比錫86.JPG

浮士德(德語:Faust)是德國大文豪歌德於1808年發表的一部悲劇。令世人景仰的學者浮士德博士,當他回顧他的一生時,發現作為科學家(中世紀概念:泛指含自然科學、哲學、神學、醫學、法學在內的全部人類知識),他對世界的本質其實並沒有任何認知;作為一個人,他根本沒有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由此,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他與魔鬼梅菲斯特訂立盟約,如果魔鬼把他從這種不滿足和不安的心境中解脫出來,他就把死後的靈魂交付於他。魔鬼梅菲斯特則帶領他遊歷這個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並使他與少女格雷琴悲劇性地相戀。

萊比錫87.JPG

《浮士德》被認為是德語文學中最優秀的作品,同時也是最經常被引用的作品。該劇主人公浮士德也曾出現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歌德給他的形象賦予了深刻的人格寓意。

萊比錫89.JPG

這間坐落於邁德勒通道(Madler Passage)內的知名餐廳Auerbachs Keller Leipzig,在1525年時原本只是一處酒窖,後來才改為經營餐飲。餐廳的高知名度主要來自於歌德,當1765年時,歌德在萊比錫求學期間,經常到這間餐廳來,一邊享用餐點,一邊苦思創作,據說歌德畢生最偉大的鉅作《浮士德》(Faustus)的靈感泉源,便是在這裡醞釀出來的。

萊比錫84.JPG

氣派的餐廳入口

萊比錫93.JPG

萊比錫94.JPG

萊比錫90.JPG

萊比錫91.JPG

萊比錫97.JPG

萊比錫98.JPG

桌巾紙整整齊齊折在角落

萊比錫148.JPG

萊比錫149.JPG

餐餐有酒、無酒不歡,但我還是喝喝蘋果汁就好,畢竟啤酒一喝就好飽了

萊比錫152.JPG

餐廳到處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的東西

萊比錫155.JPG

菜色一如之前的

萊比錫158.JPG

萊比錫161.JPG

萊比錫163.JPG

同團妹妹是足球迷

萊比錫159.JPG

同團妹妹買的球衣,德國電信子公司T-Mobile贊助的足球隊

萊比錫160.JPG

餐廳裡還販賣浮士德相關商品

萊比錫99.JPG

萊比錫100.JPG

萊比錫101.JPG

吃飽喝足也該出發前往下個地點

萊比錫103.JPG

萊比錫104.JPG

途中風景如畫,這場景是在台灣看不到的

萊比錫105.JPG

萊比錫106.JPG

此時大家都進入休息模式,而我的精力也在慢慢耗盡中,畢竟已經到了第11天,突然有點想念台灣美食

萊比錫107.JPG

萊比錫108.JPG

萊比錫109.JPG

萊比錫110.JPG 

arrow
arrow

    田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