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草嶺隧道騎完腳踏車後,我們準備前往台灣極東點~三貂角燈塔。
幾年前我們來的時候是直接開車到燈塔的停車場,但由於這次是搭乘遊覽車,山路太小遊覽車是沒辦法上去的,於是我們必須從山腳下步行階梯上去!
階梯每隔一小段路就會介紹一個台灣燈塔,因為太多了,所以我就隨意拍一個當代表!
這個階梯有點長,不過慢慢往上爬是還好,而且邊爬邊看風景很快就到了!
據傳明朝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西班牙船艦由菲律賓開抵臺灣東北角海域,因不詳地名為便於記載航海日誌,便以拉丁文命此地為San Diego(聖地牙哥),以「聖」為開頭是西班牙人的習慣,此為外國人最早對臺灣東北角的記錄,早期本地先民便以此譯為閩南語音「三貂」,「三貂」地型是臺灣最東北部的岬角,因而自然得名為「三貂角」。
好不容易爬到上面,陣陣海風吹來涼爽許多,而且一上來就看到這個心型造景,很多人都在此合影留念!
由於這裡頗有地中海希臘風,所以吸引很多新人前來取景拍婚紗
碧海藍天與新人儷影相輝映
三貂角教堂~原是三貂角燈塔之燈塔燃油的堆放倉庫,位於燈塔旁。由於燈塔已不燒煤油了,2010年始東北角暨宜蘭海岸風景區管理處將閒置多時的倉庫,以教堂型的圓拱、加以彩繪玻璃,打造成類似歐式教堂風格的建築、別名「三貂角教堂」。因而吸引大多數的婚紗攝影業者造訪、目前內部尚未開放,外部可供遊客取景拍照。
民國85年3月,中共演習導彈打三貂角外海,更吸引上百名中外記者與當時多組總統候選人,湧至三貂角燈塔觀察,更使該燈塔名譟中外。
旁邊有三貂角燈塔步道,但是時間有限我們只好放棄
三貂角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到無敵海景。
坐落在臺灣最東的岬角上的三貂角燈塔,是太平洋區的重要指標,有「台灣的眼睛」之稱,民國十八年及二十年有日本船隻撫順丸與華南丸先後航行於三貂角附近,天候不佳未能看到鼻頭角燈塔而觸礁沉沒,因而籌建此燈塔。
燈塔建於民國24年,當時日本人特定進口水晶玻璃作為燈炮材質,在二次大戰時亦遭炸射損壞,至今傷痕依舊可見,當做歷史的見證,在民國35年時才重新修復,塔高16.5公尺,每28秒連閃白、紅光兩次,射程約25海浬
燈塔內設有展覽室展示與燈塔有關之裝備與資訊,是北部地區唯一開放提供民眾參觀的燈塔。
塔高16.5公尺、混凝土圓塔、外觀漆白,頂層外有環繞陽台。
展覽室位於燈塔主體下,展示臺灣燈塔的史料、珍貴圖片與分布圖,及郵局發行的燈塔郵票及航港局的主要業務、並陳列不同的燈具零件及模型。
燈塔旁設有交通部民用航空局飛航服務總台三貂角雷達站。至於三貂角燈塔則不隸屬交通部, 而是歸財政部關稅總局管轄,這種行政編制是全世界僅有的特例,歷史背景可追溯至自清朝的同治年間(1860年代)成立的總稅務司署,當時清廷聘任英國人赫德, 建立起中國現代海關制度。或許是當年的外國船隻向清廷的海關部門建議港口設置燈塔,確保船隻航行安全,以免商船觸礁沉沒,就課不到關稅了,所以最初才由海關部門負責設置燈塔並負責管理燈塔。
萬里無雲
欣賞完美景我們也該前往下塌飯店,這次完全是放空之旅,所以要早早進去飯店,晚晚離開飯店!
上來的時候爬得氣喘吁吁,下去的時候輕鬆許多
往下看到的就是馬岡漁港
三貂角燈塔開放時間如下:
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夏令時間4月1日至10月31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冬令時間11月1日至3月31日),每逢星期一內部整理不開放,例假日之次日、除夕、端午、中秋節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