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祠位於台灣花蓮縣秀林鄉之太魯閣國家公園區內,距離太魯閣口2.3公里處,係為了奉祀當年闢建台八線中橫公路的施工過程中,不幸因公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由於中橫公路工程艱鉅,時有傷亡,當時的台灣省公路局為了告慰英靈,於是在1958年,擇定公路對岸的湧泉水瀑上方築祠。

 

說實話太魯閣的阿陸仔真的比貓毛還多,真是煞風景呀

 

 

長春橋~橋長141.16公尺最大淨寬9.5公尺雙車道的鋼架式鋼構箱型樑。

 

 

舊有的長春祠因土石坍塌而損毀,目前所見的長春祠已經是第三座於民國 78 年所重建 的,採山洞型的建築,長春祠的建築採中國古典唐代亭台樓閣風格,並依照附近地勢嵌入山壁之間,精巧而莊嚴。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直瀉而下,終年不歇,形成「長春飛瀑」,為中橫公路的一處盛景。

 

 

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12位榮民靈位

 



祠堂下方有一瀑布自山洞 中流出,即是有名的「長春飛瀑」一道飛瀑在長春祠前分流入溪,加上古典優雅的祠堂 建築,一幅似國畫般的山水庭園便呈現眼前,讓人頓時忘記塵世煩擾。

 

 

經過這個隧道可以抵達長春祠

 

 

 

 

 

山壁上刻著斗大的"長春聽濤",傾洩而下的飛瀑正好為在長春祠下方, 因此「長春聽濤」的美名不脛而走。

 

 

很難想像當初榮民開鑿的辛苦

 

 

裡面供奉了殉職於合流段的一百多位員工牌位

 



祠後有一道三八○ 階的石梯蜿蜒向上,俗稱「天梯」,走到盡頭便可抵達觀音洞,內有觀音石佛及橫貫 公路施工全圖。繼續前行可過吊橋抵達禪光寺,沿途植披、湧泉等景觀,視野遼闊,可俯瞰蜿蜒於山谷的立霧溪,及太平洋的景觀。

 




 

車子開到了溪畔

 

 

溪畔水壩是立霧溪流域中唯一的一座水壩,建於民國29年日據時期,利用立霧溪湍急水流落差,推動電廠機組發電。水壩興建初期,採無閘門的放流式壩,並開鑿引水隧道至太魯閣口立霧發電廠,民國67年台灣光復後整建為今日所見之閘門水壩,維持發電功能。

 

 

沿著太魯閣中部橫貫公路,來到了“溪畔”附近,就可以看到溪畔水壩,溪畔水壩肯定沒有石門水庫、曾文水庫、翡翠水庫來得名氣響亮,當然,規模也遠較小;或許,曾經去石門水庫等級的大水庫的遊客,對於眼前的小小溪畔水壩,會少了點霸氣,不過,溪畔水壩有他小而美的特色。

 


 

看著立霧溪削過山壑而留下的壯觀,以及兩旁青山綿綿的開闊,或許,溪畔水壩的小,倒貼切點出了太魯閣的大,人說紅花也得綠葉配,大開大闔的山勢水勢,也得有小家小氣的人工建設為之點綴。

 

 

溪水這顏色綠中帶藍、藍中帶綠,雖然不是清澈見底,但溪水顏色卻很特別。

 

 

立霧溪位於花蓮縣,發源於合歡山與奇萊北峰之間,立霧溪流域東至太平洋,流域北、西、南,則各別與和平溪、大甲溪及木瓜溪毗鄰;主流源出中央山脈的奇萊主山北峰,沿陡峭山谷向東流,在花蓮新城附近入海。

 

 


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力量

 


 

百萬年來,立霧溪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地殼不斷隆起上升,再加上風化與侵蝕作用,造就了「集天地大美,得山水清趣」的太魯閣峽谷。

 

 

四年前來的時候剛好是颱風過後,今年一進到太魯閣雨也是下個不停,我只能說我跟太魯閣真的無緣呀

 

 


 


 

何時許我一個好天氣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田田 的頭像
    田田

    ღ田田的旅行札記ღ

    田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