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椅路燈(Bancs-Fanals) 建築師富拉蓋斯(Pere Falques)設計不少多用途路燈,有「水泉路燈」,也有「行道椅路燈」。在格拉西亞散步大道就有31個「行道椅路燈」,下面是白色碎瓷磚拼成的行道椅,造型優美的鑄鐵往上拉高,成為路燈。上面有巴塞隆納市旗,一頂皇冠,皇冠上有隻蝙蝠,是古老的阿拉貢-加泰隆尼亞王國的紋章。
人行道上海底世界的磁磚,就是米拉之家兒童房地板的圖案。2002年時,巴塞隆納市政府為了紀念高第誕生150週年,將格拉西亞大道(Passeig de Gràcia)的人行道地磚換成了高第設計
巴特婁之家(Casa Batlló)&阿馬特耶之家(Casa Amatller)
這次我也在自由活動時間參觀了巴特婁之家,留待下篇再詳細介紹
有著階梯形山牆的阿馬特耶之家(Casa Amatller)~ 1898年巧克力製造商阿馬特耶(Antoni Amatller)在格拉西亞散步大道買下外表沒什麼特色的房子,聘建築師普意居和當年著名的工匠藝術家整修重建,改成具哥德式風格的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有精雕的銅燈、門把、細緻的彩色花窗玻璃、優雅樓梯和名家雕塑。
立面上眾多雕塑中,右邊窗台有個A字形的杏樹浮雕,用來暗指主人的姓氏,因為Amatller就是「杏樹」的意思。
莫雷拉之家(Casa Lleó-Morera)~是加泰隆尼亞音樂廳的建築師多明尼克(Lluis Domenech i Montaner)的另一件作品,他和高第互為競爭對手,擅長使用花飾;這棟位於街角的建築線條柔和,各式各様的花卉植物雕飾不但讓外觀顯得明亮,同時充滿清新的少女氣息。
莫雷拉之家裡的loewe
位於新、舊兩城中央的加泰隆尼亞廣場,是巴塞隆納的心臟地帶,巴士、地鐵、遊客中心、百貨公司與商店全都匯集於此,是當地最重要的地標之一,這裡也是巴塞隆納遊行、聚會的主要場所,更是每年舉辦跨年活動的地點。
超甜的吉拿棒
大型溫度計
色彩繽紛的冰淇淋
羅卡莫拉之家(Casas Rocamora)建於1914年,是擴建區最大的兩棟豪宅之一,雖被列為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卻深具新哥德式風格和中古氣氛。石砌外牆配上鱗狀橘色陶瓷尖頂,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城堡。
下午自由活動時間我們來參觀米拉之家,參觀米拉之家分成日夜兩個時段,還有日+夜的套票。米拉之家是高第(Antonio Gaudí)設計的最後一個私人住宅,米拉之家建於1906年至1912年間,當時是富豪佩雷·米拉先生(Pere Milà)因非常欣賞高第為巴特婁先生設計的巴特略公寓(CASA BATLLÓ),為了和富孀 Roser Segimon 結婚,而請高第設計的。米拉先生興建這棟房子不單是自己要住,他也只打算住在一二樓,其它樓層就是出租。參觀的門票其實不太便宜,可是覺得來了西班牙就是要看高第的建築呀。語音導覽有中文版,不用擔心聽不懂
這棟令人難以置信的白色波浪形建築,配上精雕細緻的鍛鐵陽台,顯得雄偉大器而且豪華精緻,令人佩服高第對鑄鐵素材之熟稔,並能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高第曾說過:「直線是屬於人類的,曲線是屬於上帝的」,從米拉之家外表的波浪立面就可以感受到高第是如何將這個想法的徹底貫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4 年將包括米拉之家在內的幾個高第設計的建築列入世界遺產中。
米拉之家波浪形的外觀,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牆,扭曲迴繞的鐵條和鐵板構成的陽臺欄杆,和寬大的窗戶組成的,可讓人發揮想像力。
窗台上的鐵欄杆設計靈感來自於海草。
米拉之家的內部每一戶都能雙面採光,光線由採光中庭和外面街道進來,房間的形狀也幾乎全是圓型設計,天花板、窗戶、走廊、很少有正方的矩形。
為了能夠讓所有的住戶都均勻受光,因此是採用天井設計
米拉之家 Casa Milà,因其粗糙的白色石頭外觀類似於露天採石場因此也被暱稱採石場(LaPedrera),加泰隆尼亞語名稱是Casa Milà,意指「米拉的家」,就是「米拉先生府第」之意,雖然又譯米拉公寓,卻是不太符合此建築的歷史和加泰隆尼亞語言的翻譯。 在一樓中庭擺放了建築模型,讓遊客更加了解建築外觀的特色
米拉之家和巴特婁之家一樣,頂樓設計是用來調節建築溫度,總共有30個煙囪、2個通風口及6個樓梯口。
有個由綠色碎玻璃拼貼而成,據說是高第在米拉之家竣工的慶祝宴會隔天,敲碎宴會上的空酒瓶而製成。80年代整修時,專家用20世紀初的香檳酒瓶底來修復。
這些比較大型的設計其實是樓梯的出入口
遊客真的很多,怎麼拍都有人
頂樓可以看到造型特殊的煙囪,這些煙囪都是以羅馬士兵的鋼盔帽做為發想
形狀看起來很像冰淇淋
仔細看了一下,這些作品幾乎沒有直線造型
天台上有一座拱門設計,從拱門可以看到高第最後一個作品聖家堂。
還在興建裝的聖家堂,也是我們隔天要參觀的重要行程
很多人聚集在拱門一睹聖家堂風采
天台建築的簡圖
參觀完天台後我們來到了閣樓,這一層共有200多個拱頂所組成,每個拱頂的高度都不一樣,設計靈感是來自於蛇的骨頭。閣樓最初是被規劃作為儲物間,現在則改造成高第展覽空間。
閣樓的屋頂呈現拋物線的形狀
展示空間中除了介紹米拉之家的概念之外,同時也分享許多其他高第的作品
拋物線的手法也應用在聖家堂的建造中
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
這裏保留了客廳、餐廳、臥室、書房、以及兒童房、傭人房等等。
兒童房
兒童房
千萬不要忘了低頭看看兒童房地板上的磁磚,是海底世界的可愛圖樣,也就是我們在人行道看到的
米拉之家廚房使用的柴燒爐子,煮飯時也同時為寒冷的空間帶來溫暖,爐口一次可以煮兩鍋,並依鍋具大小作調整。
感覺是蓮蓬頭的概念
這個設計是打開小木門就可以看到訪客是誰
米拉之家設計的特點是『它本身建築物的重量完全由柱子來承受,不論是內牆外牆都沒有承受建築本身的重量,建築物本身沒有主牆』,所以內部可以隨意隔間改建,建築物不會塌下來,而且,可以設計出更寬大的窗戶,保證每個房間的採光。
米拉之家不僅是棟建築,也是件大型雕塑!不過,其命運坎坷,原為工業鉅子的豪宅,後來卻淪為賭場,也曾變身為補習班和分租公寓。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才在1986年由加泰隆尼亞儲蓄銀行文化中心(Centre Calture Caixa Catalunya) 買下整修,重現其美麗。目前只開放高第建築展覽室和一間由其設計的公寓,參觀路線已事先規劃好,只要照著箭頭前進,肯定不會迷路
杏仁杜隆糖(Turrón),也可以叫他西班牙牛軋糖,算是蠻多人來巴塞隆納必買的伴手禮
而販售杜隆糖的店家超級多,其中一間口味超多、超好買、有專人介紹的,就是「Torrons Vicens」
不免俗的我也買了
這天晚餐自理,我們隨便買東西填飽肚子
回到房間發現飯店又送了卡片跟小香,一夜好眠後,繼續高第建築之旅,然而卻發生一段小插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