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是在德國的最後一天,我們在最後一天有始有終一樣6點多就起床了,每天都比上班還早起,也比上班還累
我們的飯店側門走出去就能看到易北河畔美景
早晨的易北河畔少了些遊客多了份寧靜
陽光灑落一片金黃
河畔旁有個藝術裝置提供拍照,剛好把整個德勒斯登最美的天際線都拍進去了
愛情花(Agapanthus africanus)又名「百子蓮」,因開花時有如蓮花般舒展開來,而且結果之種子數量非常多,故名百子蓮。又其屬名是由希臘文的愛情(agapa)和花朵(anthos)二字所組成,因此博得「愛情花」之名。
金色騎士像(Goldener Reiter),紀念著波蘭王暨薩克森選帝侯的強人奧古斯都,它代表著德勒斯登的精神標誌。奧古斯都二世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1694年—1733年)及波蘭國王(1697年—1706年,1709年—1733年),他被認為是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的宮廷輝煌的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因其身形魁梧、力大無窮而綽號「強力王」、「鐵腕」,據說可徒手摺斷馬蹄鐵、單手破牆。雖然奧古斯特二世的波蘭首都在華沙,不過他長期居住在薩克森的首都德勒斯登(波蘭名稱Drezno)。因為對母國的熱愛,他在德勒斯登進行大規模建設,將其打造為璀璨的文化之都,著名的茨溫格宮就是其例。他曾說出一句名言:「君王通過他的建築而使自己不朽」。由於他計劃令德勒斯登成為最重要的皇家住處,他亦開始發現中國製造瓷器「白色的黃金」的秘密;在他統治下,在德勒斯登和邁森發明了歐洲的瓷器。他亦從歐洲各地招攬了許多最好的建築師和畫家來到德勒斯登。同時期該市的音樂生活也開始活躍起來,1718年建立豪華的森佩爾歌劇院,並在1719年請到知名的韓德爾來演出。德勒斯登在眾歐洲城市當中,開始在技術和藝術上呈現出領先地位,德勒斯登也因此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易北河畔的翡冷翠」
茨溫格宮
茨溫格宮所在的位置曾經是有外牆保護的德勒斯登堡壘的一部分,茨溫格這個名稱在德文中意為同心城堡的外區
1687年到1689年,薩克森選帝侯強力王奧古斯特二世的修業旅行在返程途中,經過法國和義大利,這時路易十四將他的宮廷遷往凡爾賽宮。奧古斯特回到德勒斯登以後,參加了波蘭國王選舉(1697年),他想要為自己建造同樣壯觀的宮殿,現已不再需要的防禦工事提供了現成的空間,來完成他的計劃。在德勒斯登 (Dresden) 最著名的建築物中,這座宮殿堪稱巴洛克式建築的巨作。
茨溫葛宮 (Zwinger Palace) 占據德勒斯登舊城區西北方的疆界,鄰近皇宮 (Royal Palace) 和歌劇院。茲溫葛宮雋永的巴洛克風情,是1710年時強人奧古斯都委命建築家普波曼和雕塑家佩慕澤爾協力完成。穿過劇院廣場,通過挑高門拱,走進茲溫葛宮綠草如茵的內庭花園;獨特設計的花野噴水池,被四周雕飾繁華的廊道與樓亭圍繞著。
面對王宮的鐘樓上有40支麥森名瓷製作的白色鈴鐺,每逢整點奏出清脆悅耳的樂聲。
廣大的庭園非常壯觀。
現在茲溫葛宮四個角落的大廳堂被規劃成博物館,分別為:古典大師美術館(Galerie Alte Meister)、陶瓷陳列館(Porzellansammlung)、軍事歷史博物館(Rüstkammer)和數學物理沙龍廳(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r Salon)。
從西側的皇冠門特地裝飾著波蘭的皇冠,這個象徵波蘭王權的金色王冠的由來源自於奧古斯丁二世對於波蘭的熱愛,塔頂精雕細琢的鑲金冠亭,在亮黑皇冠的襯托下,格外突出耀眼!
是不是長的像洋蔥頭
茨溫格宮對面是歌劇院廣場
音樂殿堂森帕歌劇院(Semperoper)於1838年開工建造、1841年竣工,是歐洲五大歌劇院之一,純正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森帕歌劇院在1945年情人節的前一天2月13日被英美空軍輪番轟炸後變為焦土。直到1984年,東德將其按照轟炸前森帕設計的外形完全修復,並在被炸40周年的1985年2月13日晚上以韋伯的《魔彈射手》重啟輝煌,因為這部作品是森帕歌劇院被轟炸前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
森帕歌劇院是德國最壯麗歌劇院之一,氣勢十分宏偉。右側為薩克森國王約翰的騎士紀念雕像
華格納(Wagner)、史特勞斯(Strauss)、韋伯(Weber)等音樂巨匠,都曾是這演奏廳的常客。
路上出現一台很可愛的車,車身上面是德勒斯登最經典的天際線
德勒斯登王宮(Residenzschloss) 採四翼殿堂包圍的格局,從十五世紀末開始打造。然而十八世紀初的一場大火,讓王宮風采一度殞落,幸好奧古斯都的出現,王宮得以再次顯耀光芒。十九世紀末,維廷貴族的皇朝氣魄,更賦予它新文藝復興式的嶄新容貌。
王宮有一條走廊連接宮廷教堂,德勒斯登重建的建築物都保有原本風貌,所以看起來都比較暗黑。
郝斯曼斯塔(Hausmannsturm)
薩克森君王奧古斯丁二世的雕像,展現他對這座城市的意義。
格奧根門樓,以前是格奧公爵的寢宮
德勒斯登城皇宮 Residenzschloss,幽靜長廊外的高牆上,是一幅長達101公尺的宏偉壁畫《王侯馬列圖》Fürstenzug ,牆面描繪的是曾統領德勒斯登的維廷王族,其帝王駿馬的雄健之姿,威震八方。這幅壁畫不但規模宏大,且描繪細膩生動,是於1870年,由畫家威賀姆‧華特以當時創新的斯格拉斐托灰泥刮畫繪法,畫下歷代35位統御過薩克森的選侯王與邊疆總督的群像,歷時約六、七年始告完成。 1904年,為了不讓華特的作品遭風雨侵蝕而消逝,德勒斯登市府決定更換這面壁畫的材質,交由昔日的御用瓷器工廠──麥森,請他們依原圖燒製磁磚,再將2萬5千片磁磚拼貼成原圖!
這上面總共有三十五位薩克森歷代的統治者。
淡黃底色的磁磚上,繪著灰黑線條,一片片拼出每位君主的英姿,至於名號及年代皆在其肖像下方。 這群顯赫王者肖像的起點,是1123至1156年的統治者康拉德,他是麥森的邊疆總督,中間包括波蘭王強者奧古斯都,最末位則是弗烈德瑞克‧奧古斯都三世。有趣的是,橫幅巨畫的最末描繪的是德國藝術家、科學家、礦工、萊比錫大學的年輕學生等,這代表著「步民」的階段。 這面壁畫除了藝術價值,也有著非常傳奇的遭遇,在經歷1945年的聯軍空襲後,竟然幾近完整地存留下來,數十年前整理一番,現在是遊覽古城時不可錯過的藝術鉅作,被稱為世界最大的陶瓷藝術品
國王騎馬列隊生動地展現於畫中。
聖母教堂 (Dresden Frauenkirche )路德式風格的聖母教堂是德國最重要的新教教堂,在德勒斯登具有極重要的位置。它由市民所建造,更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重要據點。
教堂的外觀呈現黑白相間的磚塊,黑色的部分是原始的構造,經過二次大戰轟炸、東西德合併之後才開始著手重建。將從廢墟中找到的黑磚與新式的磚塊放在一塊,也象徵的新的時代來臨與重組。 聖母教堂旁的新市集廣場,也是拍照的好地點。與天主教宮廷教堂不同,同時代新教路德會的德勒斯登聖母教堂是由市民所建造,是德勒斯登最大的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美麗的新教教堂之一,這使得德勒斯登成為主教座堂並非最大教堂的少數地方之一。它被認為是新教宗教建築的傑出典範,並以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石製圓頂聞名。德勒斯登聖母教堂建於1726至1743年間,由GeorgeBähr設計,並成為德勒斯登巴洛克風格的城市天際線中著名的一個地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堂在德勒斯登轟炸中被摧毀。 根據當地東德領導人的決定,剩下的廢墟作為戰爭紀念碑被留下,而不是像其他教堂遺址一樣被拆毀。
這是在聖母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掉落的石牆,放在這裡展示,讓人們知道戰爭是多麼殘酷
在德勒斯登轟炸中,聖母教堂、天主宮庭也被炸毀。當戰爭結束,德勒斯登得到各方的捐款,將這些被炸毀的建築物修復。現在的聖母教堂頂上的金色十字徽,就是由美國民間所捐贈,原來的十字徽現在存放於教堂內。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德國教會司鐸兼神學教授,於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
往回看是王侯馬列圖
很特別的協力車,上面還有桌子可以放啤酒飲料
從這裡上去就是有歐洲最美麗的陽台之稱的布呂爾平台(Bruhlsche Terrasse)。
從布呂爾平台往聖母教堂方向看
奧古斯都橋
德勒斯登包括許多鄉村地區,成為歐洲最綠色的城市之一,
再做最後一次巡禮
把美麗的德勒斯登烙印腦海裡
雖然奧古斯都的遺體葬在波蘭,他的心臟卻存放於教堂的地窟裡,可見他對德勒斯登的留戀。
奧古斯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