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大運河周邊後我們要參觀聖馬可教堂及總督府,這兩個地方內部都不能拍照,我們只能拍攝建築外觀,裡面富麗堂皇的模樣就只能留在我腦海裡回味!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意大利語: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中文多譯為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是義大利威尼斯的天主教主教座堂,也是天主教的宗座聖殿,是世界上知名的教堂之一,並且是拜占庭式建築的著名代表。教堂前有3根懸旗的青銅塔柱,教堂內飾有許多以金黃色為主調的嵌鑲畫,其裝飾之繁複,不勝枚舉,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因此使聖馬可教堂有了「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之美譽。
聖馬可大教堂座落在聖馬可廣場東面,與總督宮相連。最初它是公爵的教堂,1807起它成為天主教威尼斯總教區的主座教堂,同時是威尼斯宗主教的駐地,而這裡也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出發地。
聖馬可教堂的前身最初建於828年,當初只是總督府當中一座臨時性的建築,用以存放威尼斯的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卓偷運出來聖經新約馬可福音作--聖馬可的遺骸。這座教堂後來於832年被一所新教堂所取代。新教堂在976年的一場叛亂中被焚毀,並於978年重建完成,現今聖馬可大教堂的基礎於1063年成型,於1094年完工,聖馬可的遺骸同一年在教堂柱子旁邊被32任總督Vitale Faliero重新發現。聖馬可教堂融合東、西方建築特色,其外觀是五座圓頂仿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蘇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則源自拜占庭風格;而整座教堂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巨大的圓頂和燦爛的鑲嵌畫是它最突出的特點。
教堂正面有 5五個圓形羅馬式拱門,兩旁為華麗的大理石柱,頂部立有東方式與哥德式尖塔,中間大門的尖塔頂部安有一尊手持《馬可福音》的聖馬可雕像。拱門上方是五幅描述聖馬可事績的鑲嵌畫,分別是「從君士坦丁堡運回聖馬可遺體」、「遺體到達威尼斯」、「最後的審判」、「聖馬可神話禮讚」、「聖馬可進入聖馬可教堂」等五個設計主題,金碧輝煌非常的耀眼。
教堂正門上方有4座青銅馬像--聖馬爾谷之馬,4匹馬的軀體與真馬一般高大,它們是1204 年威尼斯公爵丹多洛參加十字軍東征時,威尼斯部隊洗劫拜占庭帝國的戰利品,於1797年,拿破崙強行將馬從威尼斯搬到巴黎擺放,直到法蘭西帝國解體,才又回到威尼斯,於1254年安裝在聖馬爾穀聖殿的立面。過後來因為空氣污染的問題,只好改用複製品代替,真正的聖馬爾谷之馬則被移至聖馬可聖殿裡頭保存。
可惜我們來的時候正在整修,所以無緣看到整個教堂及聖馬可雕像
原本想進聖馬可教堂的,但因為排隊人潮眾多,烈日當下又要排隊真的很折騰人,於是導遊先帶我們往別的地方走!
聖馬可教堂屋頂長這樣
聖馬可教堂旁有個建於15世紀的聖馬可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它的大鐘從瀉湖水域都能看見,除了讓航海人可以清楚知道時間以正確推測潮汐,更是用來展示威尼斯人民的工藝精細與財富。塔的下面兩層設有巨大的拱門通往城市的主要街道。
時鐘塔的露台上有兩個巨大的青銅「摩爾人」,穿着羊皮,腰間設有槌子,每到整點用來敲鐘。
摩爾人下面的聖母與聖子,左邊是羅馬數字的時,右邊是阿拉伯數字的分,此時是下午2點55分,我們在廣場上等到整點敲鐘才離開!
時鐘圓盤有羅馬數字的24小時、月份的12星座,中間金球是代表地球、旁邊環繞的是日月星辰指針,此時指針指向XIV就是15點!
舊行政官邸
聖馬可教堂側面
聖馬可教堂側面
導遊決定先帶我們參觀總督府後再進聖馬可教堂
總督府(道奇宮)(Palazzo Ducale),是一座位於意大利威尼斯的哥特式建築,往昔為政府機關與法院,亦是威尼斯總督的住處。目前的建築主要建造於1309年到1424年期間。1574年,總督宮遭遇火災,嚴重受損。儘管安德烈亞·帕拉弟奧提交了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設計,然而隨後的重建工作延續了原來的哥特式風格。不過也有一些古典主義的特點,比如自16世紀以來,總督宮通過嘆息橋連接到監獄。如今,該建築成為一座博物館,遊客可以欣賞到丁托列托和委羅內塞描繪的威尼斯的繪畫作品。
大門上則有總督Foscari對聖馬可之獅屈膝的圖案。
有看到兩根顏色不一樣的柱子嗎?第二層的第九根和第十根柱子是用顏色重一些的淺紅色製成,被處決的人都會被吊掛在兩柱之間。
一樓以36根柱子做成長廊,田田認真數過不多不少剛剛好36根
總督府對面的聖馬可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zionale Marciana),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座圖書館和歷史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它是義大利現存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擁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古典文本收藏之一。
從聖馬可廣場可以眺望之前介紹過的聖喬治馬喬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繞到總督府另一側
不覺得二樓的廊柱就是LV的經典圖案嗎?
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是威尼斯的地標之一,也是威尼斯最高的建築物,聖馬可鐘樓高98.6公尺,構造簡單,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巨大柱狀建築,上方則為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築,外牆分別由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徵(正義女神,la Giustizia)所妝飾。鐘樓的最上方則是金字塔狀的尖塔,而尖端上則放置了一個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狀的風向標。現在看到的聖馬可鐘樓造型是在1514年建造的,不過聖馬可鐘樓後來在1902年突然倒塌,後來在1912年重建完成。
岸邊到處有人躺在地上曬太陽
往大運河的方向,可以看到兩個高聳的石柱,右邊上頭是守護神聖馬可的飛獅、左邊則是威尼斯的守護神聖狄奧多。
飛獅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就是這隻飛獅
這裡就是總督府入口
總督府拱廊的圓柱是科林斯柱,(建築圓柱有三種:多利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它的柱頭非常華麗,圍繞著芼茛葉(acanthus)的裝飾。西元前五世紀由建築師卡利漫裘斯﹝Callimachus﹞發明於科林斯﹝Corinth﹞,此亦為其名稱之由來,之後我們會在很多建築物上看到!
保全又出現了
總督府門票
一進去就會看到聖馬可教堂的圓頂
照片正中間是佛斯卡利拱門(Arco Foscari),是威尼斯總督Francesco Foscari所建的凱旋門,所以稱它為佛斯卡利拱門。
內院的中間到現在都還有兩口豪華的青銅蓄水井,裡面曾經盛過全威尼斯最好的水。
美麗的拱廊
我們走上二樓
佛斯卡利拱門對面是巨人階梯
兩口豪華的青銅蓄水井
從二樓可以看到佛斯卡利拱門,拱門上頭黑色銅像分別是15世紀亞當、夏娃複製像
告密者信箱 (Bocca di Lione) ,想要告密者可把黑函投進這裡,要有三個不同鑰匙擁有者同時使用才能打開,講白話點就是抓耙子信箱!
我們來到最有看頭的黃金階梯(Scala d'Oro),入口處有兩個雕像,左邊是大力士海力克斯(Hercules)斬除蛇妖,右邊是扛著地球的阿特拉斯(Atlas)
天呀!!!我的眼快瞎了
黃金階梯上的天花板畫,以石膏做出形狀後貼上金箔裝飾,一整個金碧輝煌、金光閃閃
完全是財大氣粗的表現
『黃金階梯』 (Scala d'Oro) 曾是總督宮的正式入口,只有那些名字被寫入「金書」的威尼斯人才有資格沿著這道樓梯由長廊的二樓進入宮中
你能想像這都是用石膏打造出來的嗎?
天花板上繁複精緻的雕刻作品、壁畫和雕像,令人嘆為觀止。
我想現在要看到這樣金碧輝煌的建築只能去土豪家了
再進去內部就不能拍照了,想看的話可以到官網看360度導覽,這裡是最後進去前的天花板,參觀後我只能說總督府裡面讓人嘆為觀止!
從窗戶往外看
走到監獄就可以拍照,這裡是關犯人的地方!
從走道的窗縫往外看
這裡則是由嘆息橋裡面往外拍
要從雕花的窗口往外拍真的有難度
從總督府的出口出來會看到巨人階梯(Scala die Giganti),後面的兩尊雕像分別是戰神Mars(左)和海神Neptune(右),代表威尼斯靠征戰和海上貿易發跡的歷史,總督的加冕典禮也會在此舉行
巨人階梯上的城徽...聖馬可是聖經《馬可福音》的作者,被威尼斯人奉為護城神,其坐騎是獅子,當威尼斯擺脫拜占庭的控制,成為一個城市共和國后,元老院決定聖馬可為城市的新守護神,以代替狄奧多爾,所以威尼斯的城徽是一隻巨大的獅子抱著福音書。
我們參觀完總督府走出來往後看就是紙門(或稱文件門)Porta della Carte,這道15世紀的火焰哥德風格大門,是總督宮原本的主要入口,由於是張貼佈告的地方故名「紙門」,從大門經由拱頂通道就是剛剛走過的佛斯卡利拱門。
終於可以進去參觀聖馬可教堂,教堂五扇正門上面的馬賽克浮雕
教堂內部也不能拍照,所以我們只能拍拍外面
教堂內部長這樣
教堂內飾有許多以金黃色為主調的嵌鑲畫,雄偉壯觀、富麗堂皇。
我只能說威尼斯真的是鑲金的城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