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托雷多城門附近有兩座手扶梯方便遊客入城,手扶梯並不稀奇,但巧妙隱身在古城中又不破壞原始設計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了。有了手扶梯,任何人輕輕鬆鬆就可以進入古城,而且為了兼顧當地文化資產及推展觀光,西班牙人很巧妙地將景觀與手扶梯融合在一起,看過去真的毫無違和感。
如果不仔細看真的很難發現手扶梯的存在
搭乘手扶梯居高臨下看到的場景
不想搭手扶梯的人可以選擇旁邊的樓梯,但我相信大家還是會選擇輕鬆點的方式
這邊看過去像是住宅區
托雷多古城區內是蜿蜒的巷弄石板路,大多只能依賴步行移動,雖然也有小汽車行駛,但充其量也只能使一輛汽車通過,每當車子通過時,由於道路崎嶇、曲折又狹窄,行人還得盡快避讓。古城基本保留著原來的風貌,主要劃分為三個區域,即猶太區、伊斯蘭區和天主教區
小巧的警車
走一小段路就發現一旁有人群聚集
再看看人群對面也有一群警察
這些警察一致排開顏值很高,大家都忍不住拿起相機拍照
原來這一群人是來抗議的,可是他們的抗議方式很溫和
感覺他們好像也沒有要積極處理抗議事件
康布隆門 (Puerta del Cambron) 在歷史上被稱為猶太人的大門,這個門的名字來源為西班牙語的 Cambroneras,因為周圍都是多刺沙棘灌木。康布隆門 (Puerta del Cambron) 是目前托雷多 (Toledo) 唯一提供機動車輛進出的城門,建立在一個西哥特門的遺跡,目前的結構為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矩形雙塔城門。
聖若望皇家修道院 (Monasterio de San Juan de los Reyes) 為哥德式建築。外觀由拱門尖塔及雕刻裝飾組成,牆上垂掛的手銬、腳鐐、鎖鍊是摩爾監獄用來囚禁基督教徒的。修道院外牆上還懸掛著手銬與腳鍊,它們是天主教君王與回教政權交戰時,從重獲自由的天主教徒身上解除的束縛。
1476年時,天主教雙王費南度和伊莎貝爾在Toro戰役中戰勝葡萄牙後,下令興建這座修道院,一方面用來紀念這場勝利,另一方面也當作兩人未來可能的陵寢,不過,他們最後卻決定長眠在格拉那達。這座融合哥德式與穆德哈爾式風格的教堂,出自Juan Güas的設計,成為托雷多最漂亮、同時也是西班牙火焰哥德式建築的最佳範例之一。
托萊多藝術學院Escuela de Arte Toledo
走在城內妳可以注意一下地上跟牆角,都會有一些特殊標幟出現,這個是代表西班牙,注意看就是西班牙的形狀
西班牙
燈檯在聖經中被描述為由黃金製成的枝狀大燭台,並在由摩西在曠野中建立起來的避難所中使用,後來在耶路撒冷的寺廟中使用。最純淨品質的新鮮橄欖油從白天到黑夜不停地燃燒著它的燈具。自古以來,燈檯就一直是猶太教的象徵,並且是現代以色列國家盾形紋章的標誌。
Chai~這個符號經常在項鍊和其他珠寶以及裝飾品中看到,僅僅是希伯來語Chai(生活),帶有兩個希伯來字母Cheit和Yod附加在彼此的上面。
Antigüedades Linares~好像是一個賣骨董的地方
賽萬提斯雕像
在這裡到處可以看到古基督教、猶太教和回教等多種宗教交替、錯雜、交流、抗爭、殺戮、同化和復興等的歷史痕跡,被認為是世界上古蹟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托雷多的歷史與手工藝是密不可分的,刀劍、陶瓷以及金銀鑲嵌工藝品都是傑出代表。
盔甲
掃地車
在托雷多隨處可見的刀劍
聖母升天猶太教堂 (Sinagoga del Tránsito),這棟興建於1357年的猶太教禮拜堂,屬於穆德哈爾式風格,現是塞法迪博物館 (Museo Sefardí)。1942 年西班牙天主教國王夫婦大肆驅逐猶太人,這座猶太教堂被改為天主教教堂。雖然如此,還是很幸運地保留了當時的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成為了中世紀歷史的見証,也為後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塞法迪博物館 (Museo Sefardí)
格雷柯故居博物館Museo Del Greco~葛雷柯被譽為是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雖然稱為故居,然而這裡卻不是葛雷科的家。這位1541年出生於希臘克里特島的畫家,早年曾到威尼斯學畫,後來因得知艾斯科瑞亞皇宮興建之初急需人才,於是來到西班牙謀取工作機會,後來,他在1577年時來到托雷多,為一座修道院繪製主祭壇,從此和托雷多有了不解之緣。 1 9 0 6 年時,Vega Inclán侯爵買下了埃爾‧葛雷科昔日故居附近的 廢墟,加以整修成今日的模樣,並搭配這位畫家在世時的家具,也恢復了他當時的畫室模樣。這間博物館於1910年開幕,裡頭除了追憶畫家生活的擺設外,還展出多幅埃爾‧葛雷科的畫作,包括《托雷多風光》(Vistay Plano de Toledo),以及晚年的「十二門徒」系列。
艾爾·葛雷柯(El Greco,1541年-1614年4月7日),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家。葛雷柯出生於後拜占庭藝術時期的克里特,當時為威尼斯共和國所治理。他原受傳統繪畫教育,直到26歲時,和許多希臘藝術家一樣,動身前往威尼斯旅行後畫風不變丕變。1570年,葛雷柯遷居至羅馬,在當地經營一間工作坊、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在此期間,葛雷柯受到威尼斯文藝復興的薰染,在畫風中融入了矯飾主義。1577年,他轉往西班牙托雷多發展,直到逝世。在托雷多,葛雷柯接受了些許重要的委託,並創作出他最著名的畫作。
想不到會在這裡看到枇杷
茛苕是原產自歐洲的一類草本植物的總稱,共有20個品種。茛苕是一種有觀賞價值的植物,也是工藝美術界長盛不衰的主題元素。
莨苕葉形的裝飾不僅僅被應用於希臘建築的柱頭裝飾,在羅馬、拜占庭、羅馬式建築中也很流行。在建築學上,用於裝飾科林斯柱的柱頭(頂部)圖案就是模仿莨苕的葉子做成的。
這座博物館是幢清靜幽雅又帶點東方色彩的兩層樓建築物,有古舊灰紅色的牆和方形的天井,二樓有小小的木欄杆圍成的走廊
井裡放置了幾盆萬年青和爬籐類的綠色植物
博物館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用來展出格雷柯的作品,第二部分展出古羅馬時代的鑲嵌磚和其他的考古文物,第三部分展出裝飾藝術品。
幾個房間裡陳列著他生前用過的家具
希臘紀念碑 (Monumento al Greco)。
有木椅、木桌和一張皮製椅
葛雷柯揉合各家之長形成自己極端個人化的矯飾主義風格,他用色陰沈而尖銳,常用藍色、黃色、鮮綠和生動的粉紫色作強烈對比,融合了希臘、威尼斯和西班牙三種色彩,擅長人像畫的他畫中人物肢體刻意拉長,呈現神經質似的緊張感,使其作品具有高度的個人色彩。
這位16世紀西班牙宗教畫宗教的格雷柯(Greco),不但是影響西班牙畫壇最深的巨擘,也堪稱是近代繪畫的先驅,因愛上托雷多而來此定居,「托雷多鳥瞰圖」(The View of Toledo)正是他熱愛這個城市的心情寫照(照片上圖)。
參觀方向的指標簡單又有創意
精雕細琢的拱頂
參觀之後走出去是一個漂亮的中庭花園
聖多美教堂(Iglesia de Santo Tomé)~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七世征服該市後,將一座11世紀清真寺改為天主教堂。12世紀已見於記載。原清真寺建築並未進行重大改建。但是到14世紀初,原清真寺建築毀壞,於是徹底重建,原叫拜樓改建為穆德哈爾風格的方形鐘樓。後殿有艾爾葛雷柯的名畫歐貴茲伯爵的葬禮(El Entierro del Conde de Orgaz)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艾爾葛雷柯的作品,這幅作品普遍被認為是他最傑出的作品。
這座興建於14世紀的教堂,擁有典型的穆德哈爾式六角形高塔,不過它之所以聞名,並不是因為教堂本身,而是收藏了埃爾‧葛雷科最著名的畫作《歐貴茲伯爵的葬禮》(Entierre del Conde de Orgaz)。 說起這幅畫的起源,和一場曠日廢時的官司有關,這場官司牽涉宗教捐獻,托雷多聖多美教堂的牧師打贏了官司,證明伯爵的後代不肯遵從前人的決定捐錢給教堂,是一件錯事!為了慶祝打贏這場官司,也為了頌揚前人的正確抉擇,牧師決定畫一幅描繪戰功彪炳的伯爵榮登天國的畫。 埃爾‧葛雷科以宗教熱忱和兩種不同畫風(上層屬於葛雷科式的西班牙畫風,下層則採用義大利畫派)來成就這幅大作。《歐貴茲伯爵的葬禮》繪製的時間,應該是在伯爵過世後250年,由於已無法追憶當時的葬禮場面以及參與的人物,埃爾‧葛雷科只好從身邊的人或基於特殊考量的對象植入畫中,例如他所崇拜的作家塞萬提斯、甚至於他的兒子和他自己,總之,這幅畫勾勒出的是不真實的葬禮場景,然而虛擬情節在層次分明的作畫技巧下,反而增加了可看性。
聖多美教堂 (Iglesia de Santo Tomé)保存著格列柯 (El Greco) 的著名作品《歐貴茲伯爵的葬禮》。
葛雷柯在Toledo住了三十七年,惟一共同生活的女人是潔蘿妮瑪。但她是不是他的妻子?沒有人敢斷定。有一說法是:他並未跟她正式結婚,因為他在義大利早已有了妻子。潔蘿妮瑪替他生了個兒子,這個兒子Jorge Manuel一直陪在他身旁作畫,後來成為著名的建築家。在《歐貴茲伯爵的葬禮》那幅畫中,近景有一個手持火炬的可愛小男孩,上衣口袋中插了一方白手巾,上面用希臘文寫著艾爾葛雷柯的名字、“余之所出”,以及他兒子出生的年份
「歐貴茲伯爵的葬禮」(Entierro del Conde de Orgaz),這幅畫長4.8公尺,寬3.6公尺,這幅尺寸巨大的畫清楚地分成兩個部份:天上與地面,上層屬於格雷柯式的西班牙畫風,下層則是義大利畫派的處理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宗教的狂熱程度。
《歐貴茲伯爵的葬禮》也是葛雷柯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為了紀念奧格斯伯爵的虔誠,聖司提反和聖奧古斯丁攙扶著他的遺體出現在畫面中,死者也穿著由葛雷科親自設計的鎧甲入殮。畫家把這傳奇的故事重現為一個當代的事件,當地的貴族和教士也出席了葬禮。畫家用令人眼花繚亂的色彩描繪甲胄與祭服,身後右手伸在前面的人就是葛雷柯本人
左邊一個少年,右手背著持一火炬,目光已離開聖書,臉正好朝向觀者,左手指著從天而降的兩位聖者,似要引起觀者的注意。這個少年不是別人,正是畫家的兒子霍赫·馬努埃爾,所扮演的角色像是一個引介者,將觀賞者的視線引入畫中。
由阿拉伯人帶來的陶土、彩色和圖案,豐富了托雷多的手工藝品內容,如彩色鮮豔滾金銀邊的陶盤、或是金銀鑲崁 (Damascene)、黑色塘瓷鑲崁金銀,金黃色的K金嵌在黑亮的底色上,呈現出高貴的氣息。還有銅絲製成的各種耳環綴飾、金銀細軟、鑄鐵刀剪、油燈、盔甲、權杖、裝飾著中世紀花紋的刀、劍等,都非常精美,但是價格可不便宜。
金銀鑲嵌做法是將金銀鑲嵌在堅硬的材料上(鐵、青銅、鋼、陶器、瓷器等),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在戒指、手鐲、胸針、盤子上,街道上也佈滿了這些商店。
販賣刀劍的商店善用櫥窗藝術,以孔雀開屏的方式展示刀劍。
美麗的小巷弄
彎曲石頭小路間的小紀念品店
地上的標誌說明了這裡是猶太區
連住家的窗戶都相當精美
在西班牙會看到很多這種造型瓶塞
西班牙道地甜點Mazapan,主要成份是杏仁和糖,並混合其他堅果類餡料製作而成,不嗜甜的我選擇放棄
櫥窗內有許多修女玩偶相當可愛。
托雷多彎彎曲曲的道路就像迷宮
救世主教堂 (Iglesia de El Salvador)
由於這裡自6至16世紀曾是西班牙各王國的首都,並且是伊莎貝拉女王的故鄉,因此無論是教堂還是城堡,都是相當雄偉富麗的。
每個城市都有這種掛飾,可惜我不能每個城市都帶回一個
漫步在這些錯綜複雜、彎曲狹窄小巷弄中可以發現許多歷史痕跡
走著走著就看到托雷多的地標之一~托雷多大教堂
托雷多大教堂是西班牙三座13世紀哥德式主教座堂之一,被認為是西班牙哥德式風格的傑作。它始建於1226年,費迪南三世在位時期。大教堂正門左右兩側的座塔是不對稱的 (哥德式教堂設計應該是對稱),左邊比較高的是哥德式的鐘樓,右邊的是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圓頂塔,由葛雷科之子霍爾赫設計華麗圓頂;教堂的正面設有三道門:中央為寬恕之門,由這扇門進入教堂,就能得到寬恕。右側是審判之門,門上三角楣陳述最後審判的場景,也稱公證人之門;左惻是地獄之門,又稱榮耀之門。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築,以及巧奪天工的雕刻,讓這座教堂因而享有崇高的聲譽
托雷多大教堂附近有個在賣明信片跟旅遊書的夫妻,導遊說他們夫妻靠賣這些東西來養身心障礙的兒子,於是團員紛紛掏錢幫助他,一本精美的彩色書書還送兩張明信片,這張是大教堂的空拍圖
市政廳Ayuntamiento de Toledo
托雷多總主教宮(Palacio Arzobispal)位於西班牙托萊多中心的市政廳廣場,托雷多大教堂與托雷多市政廳之間。
仰頭會看到白色的布幔,據說某些宗教節日時會用白色布幔連結以資慶祝,托雷多錯綜複雜的巷子很多,順著白布幔逛街比較不會迷路,而且還有遮陽效果。
仔細看門上的裝飾都很精緻
用來敲門的東西
這間麵包店把麵包佈置成一棵樹
西班牙的窗台都種植許多漂亮花草,而且都很用心照顧,往往一抬頭就發現別有洞天
阿方索六世 (Puerta de Alfonso VI) 城門
比薩格拉新門 (Puerta de Bisagra Nueva),是托萊多最知名的一個中世紀城門,它取代老比薩格拉門(Puerta Bisagra Antigua),成為該市的主要入口。。此門最初為摩爾人建造,但是主要部分是由阿隆索·科瓦魯比阿斯(Alonso de Covarrubias)興建於1559年。城門上刻著西班牙皇帝卡洛斯一世的皇鷹帝徽,由雙頭皇鷹與帝國徽章組成的托雷多市徽,這種標誌是查理一世特許托雷多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