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鐵腿12日 Day8我們從莎蕾諾(Salerno)前往馬特拉(Matera),南義炎熱的天氣有如我們熱情的心,而且是愈來愈熱!好險歐洲是熱而不悶,所以只是曬起來很燙,但是不會有濕黏不舒服的感覺!!
晴空萬里...窗外的烈日好刺眼,想拿起太陽眼鏡卻發現找不到,這真是晴天霹靂呀,不是不見了就是被我丟在大行李箱,於是我只好在中途的休息站買了另一副太陽眼鏡,後來回飯店才發現真的被丟在大行李箱裡,真不知道要哭還是要笑!只能安慰自己買了 MADE IN ITALY的太陽眼鏡!
白雲朵朵
抵達馬特拉導遊帶我們去解決人生大事~上洗手間,歐洲的洗手間大都要付費,我們來的這間咖啡店可以選擇自由付費或是在店內消費,完全就是憑自己的心意,但是使用者付費咩,剛好我們肚子也餓了,買了好吃的甜甜圈先墊墊肚子!
來馬特拉跟當地導遊會面後開始前往看沙西石屋(Sassi),之前提過義大利政府為了保障當地人工作權益,所以有些觀光地區必須聘請當地導遊,而馬特拉當然也不例外,但是跟小喬不同的是...馬特拉這個導遊不會講中文,而是講英文後再由我們的導遊文玲翻譯,我們大家七嘴八舌討論這個當地導遊真的很好賺!
我們從新城區前往古城區,從新城區還無法感受到古老城鎮的氣息,接下來幾乎沒有遮陽的地方,幸好我有在半路買太陽眼鏡,不然我的眼睛大概要瞎了!
終於我們走到古城區看到沙西石屋了,雖然之前已經看過眾多網友拍的照片,但此時我還是不敢相信眼前所見,這場景看起來好不真實,不認真看還以為是一幅畫!
馬特拉(Matera)可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鎮之一,此地以散布在喀斯特山谷間的沙西石屋(Sassi)最為聞名,是地中海地區保存最為良好、面積最大的人類穴居建築群。這種石穴居源於史前時代人類的居住方式,也被推斷這裡可能是義大利人們最早定居的地點之一,也是世界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梅爾吉勃遜在也曾在此拍攝"耶穌受難記"被認擁有比耶路撒冷更耶路撒冷味道的岩穴山城。
馬特拉地底下有一條350~400m深的石灰岩地帶,所以當地人要執行耕種也是一個很艱難的一件事,這條石灰岩地帶上方有一個高原區,因為土質鬆軟的關係,當地人於是便利用這樣裂縫來建造自己的居所,Matera人把自己居所取名就叫做"Sassi",在當時是貧民所居住的地方,因為種植不易加上又位居石灰帶高原,漸漸的就將馬特拉帶向沒落
可是馬特拉卻成為近幾年新興的觀光景點,因為Sassi很像是聖經裡耶路撒冷的房子,於是2002年梅爾吉勃遜選在此地拍攝一齣頗受爭議的電影~受難記,義大利政府利用這波風潮來帶起當地的觀光業,花費一些經費來修改當地的一些古老遺跡,更有當地的民眾修改Sassi來作成飯店、餐廳,這座古老的城市因為電影及觀光又活絡了起來,我們參觀當年的拍片場景,親眼目睹因受難記而著名的觀光景點。
右邊景色
馬特拉除了洞穴民居之外,還有一百多個洞穴教堂,從右邊看到的就是Chiesa di Santa Maria de Idris教堂,古代的僧侶為了躲避拜占庭帝國的迫害而棲身此處,在石壁裡挖掘了許多教堂,稱為洞教堂chiese rupestri (cave churches),裡面有很多繪於8世紀至13世紀的濕壁畫。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 Idris教堂感覺就像是直接在大岩石上頭打了個們,而實際上的確如此!
此地人民艱困的生活直到1952年開始出現轉機,義大利政府通過立法將當地的Sassi居民移置至馬特拉的新城區,直到1968年總共花了16年的功夫才全部安置完成。
馬特拉在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後觀光產業開始發展,以前離開此地的人民也逐漸因為從事觀光業而開始回來定居。之前許多沙西石屋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粉碎倒塌,但也有許多sassi轉變成民宿、旅館和餐廳,更將重建過的民居,擺上昔日的傢俱和生活工具,開放供遊客參觀,此地在聯合國、歐盟以及政府的幫助下,已經重生了,大片的石屋群成為吸引世界遊客的最大賣點!
實在有夠熱的,田田只好把在安娜卡布里買的絲巾包在頭上
微風吹來稍微涼快了些
因為要拍照所以必須取下絲巾,此時微風把絲巾吹起,頓時大家都想到了品淳,想到去年我們去蘭嶼時,她瘋狂模仿"越南情緣MV"的模樣
田田也只好犧牲形象模仿越南情緣了,希望幾年後我不會後悔拍了這些阿沙不魯的照片
居民挖鑿山壁再用石頭堆砌成房屋,密密麻麻一間緊靠著一間堆疊在一起,街道經常就位在下層房子的屋頂之上,而房子就是鑲嵌在岩石山壁裡。
在這裡不管什麼角度都會看到主教堂(Duomo Cathedral、Cathedral of Matera)的鐘樓
這裡的遊客比較少,旅行社大都要10天以上的行程才會來
一眼望去無人煙
最早的洞穴石居主要位在格拉維納(Gravina)河谷的二側
石屋就像是從岩石中長出來的,這些洞穴錯綜複雜,構成一個像迷宮一樣的住宅區。
我們延著旁邊的小路往下走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 Idris教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de Idris教堂
主教堂的鐘樓一直出現
沿途販賣的特色石雕紀念品,每個石雕都很漂亮,但想把它帶回家又很怕超重,只好純欣賞就好!
現代的車子在這裡顯得有點突兀
旁邊有縮小版的沙西石屋
一目了然沙西石屋的構造
我們近距離觀賞直接從岩石挖鑿出來的沙西石屋
馬特拉給人一種末日荒城一樣的FU
我們要在烈日下走上一段路
這些沙西石屋不但很壯觀,而且跟其他城市的感覺相當不同
之前提到最早的沙西石屋主要位在格拉維納(Gravina)河谷的二側,這下面就是格拉維納河(Gravina River),一條位於中間的犁溝,一個真正的峽谷,高70-80 米,看過去山巒景色青翠,卻又帶有荒蕪感,照片右邊就是欣賞馬特拉的最佳景點之一Belvedere,也就是梅爾吉勃遜所導演之電影:受難記的拍攝場地,從那裡可以完整的看到整個馬特拉古城,不過要走到對面去要花費一點時間,跟團的我們當然不可能走過去!
Belvedere位在馬特古城的對岸,也就是the Gravina River的另一邊,照片這裡就是受難記裡面耶穌背十字架上來的地方
受難記劇照
劇照後面隱約可以看到石屋群
從Belvedere看馬特拉的全景(取自http://www.images-italy.it/Matera_Images.htm),可清楚看到馬特拉是建立在峽谷地區之上。
出發前田田就很期待來馬特拉,這裡給人一種神祕的感覺,而且是很適合拍照的好地方
無時無刻都在發狠的官官
照片上這兩位可愛的夫妻來自嘉義,阿伯雖然是整團裡年紀最大的,但是體力完全凌駕我們之上,頓時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很肉腳!
雖然這裡已經成為觀光地,但是販賣紀念品的地方不算多,所以如果有看到喜歡的紀念品就買回家吧!田田因為很喜歡這個地方,所以也買了一個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磁鐵回家!
有些石屋都經過整修
我們沿著峽谷邊走,回頭就是稍早拍照的停車場
有些石屋改成餐廳、飯店、民宿
上面一整排蝸牛實在有夠可怕的,後面就是Belvedere
散落在喀斯特山谷間的石屋群
朵朵白雲離我們好近
路邊攤販賣的紀念品,田田就是買這種磁鐵,跟一般在其他城市看到的磁鐵完全不同風格,田田覺得很值得收藏
之前的居民由於貧困只好居住在sassi裡面,眾多人擠在一間房裡,沒水沒電,而且必須和牲畜同居,衛生條件極差,疾病漫延卻缺乏醫藥,因此當時很多人因病死亡,這張照片呈現的就是當時生活情景!
終於在快中暑時抵達中午用餐的餐廳
能在穴居中用餐是個難忘的經驗
裡面雖然沒有冷氣可是卻是自然涼
當地特色義大利麵
忘記什麼肉了,只記得還蠻好吃的
提拉米蘇
吃飽喝足我們也準備離開馬特拉
主教堂(Duomo Cathedral、Cathedral of Matera)
在馬特拉拍照這個鐘樓三不五時就會被拍進去
San Francesco d'Assisi教堂
某間不知名教堂
Bye Bye!!Matera
接著我們即將前往可愛的蘑菇村~阿貝羅貝羅(Alberobello),也是一個會融化人心的夢幻景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