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鹽田大家第一個想到都是七股鹽田,不過七股鹽田就那麼一座鹽山,進去要收費NT.50,不過因為大量的觀光客湧入,一群觀光客踩著那一座鹽山,旁邊還有一些遊樂設施,七股鹽田似乎少了些什麼。


這次田田捨棄了七股鹽田來到較遠的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



早上10點多太陽很大、天空很藍



原稱為「瀨東場」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原來設於鳳山縣大林蒲,後遭洪水淹沒,遷移到台南佳里的外渡頭附近,至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再遭水患肆虐,最後落腳於井仔腳,是北門鹽場的第一口鹽田,也是台灣最古老的現址鹽田,至今有190多年歷史。(照片為大蒸發池)



「井仔腳瓦盤鹽田」,位於台南縣北門鄉永華村。從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就設立了,迄今已有190年歷史,堪稱台灣最古老的鹽田


這裡舊名為「瀨東鹽場」,原是一片荒漠的海灘。因為在沙灘中有一小沙丘,而沙丘旁有地下水自低窪處湧出,形成一個井的樣子,因而改名「井仔腳」。



台灣在戰後初期開闢的面積已有八十餘甲,清一色皆為「瓦盤鹽田」。而「瓦盤鹽田」是鹽民為避免粗鹽和土壤相黏,因而出動全家將破裂的瓦片,以人工拼貼手法鋪設在鹽田的結晶池上。這樣鹽田才會與泥土隔離,以便採收更為潔淨的粗鹽。



史書上記載,鄭氏諮議參軍陳永華,認為當時平埔族製鹽技術不佳,所煎出的鹽品質苦澀,於是改革製鹽方法,在海邊築埕,然後在其上鋪碎瓦片,再引水到鹽池,經由日曬成瓦上的結晶鹽。



瓦盤鹽田,結晶時間短,成鹽速度快,鹽粒較小較潔白。瓦盤鹽田的鋪設組砌過程講究技術,片片連結須緊密紮實,並以石輪輾平,且須時時維護汰舊換新。



在陽光照耀下的「瓦盤鹽田」,呈現出馬賽克般的繽紛色彩,故「鹽田夕陽」為鹽鄉獨特人文特景。



首先利用潮汐或幫浦將海水引入,剛引進入水門的海水還不能晒鹽,需存於貯水池內,讓海水中的懸浮物沈降,再引入鹽田。


引入鹽田的海水需一池過一池,過五關斬六將,逐步提高濃度,以便到達結晶池時濃度已達到可晒出鹽粒的程度。


看到那白白的結晶鹽了嗎??





田田手上拿的是收鹽的大靶,有兩個常用的功能


1.又大又重的收鹽工具,常使用在土盤鹽田結晶池中,用大靶可以將鹽堆成一長壟,再用畚箕將鹽收集起來。



2.收完鹽時,可用大靶將結晶池中剩餘的鹽或沙子、石子耙除乾淨,作為清洗鹽田結晶池池面的工具






井仔腳瓦盤鹽田遊客不多,不過卻可看到傳統的製鹽過程


陽光真的很大...眼睛都快瞎了







北門鹽場因歷史久遠,鹽工經驗豐富,產鹽色質稱冠全台,七股鹽場、安順鹽場、烏樹林鹽場的開闢,均需靠北門鹽工的支援,使得這裏和新厝鹽田一樣,成為台灣鹽鄉的原鄉。






2000年時,因新闢的濱海快速道路從中穿過,不僅使得本鹽場較他場提早結束,也使鹽田景光受損嚴重。














改天來井仔腳瓦盤鹽田吧~~這裡很美
















國道1號中山高下【麻豆交流道】,(縣176)往佳里方向,前往七股西濱台17線;在西濱道路台17線上約143.5公里看見泰安宮牌坊,北上左轉或南下右轉直駛(南10)進入永華村(附近即可見到道路指標),看見泰安宮廟後行駛左側道路到底,即可見瓦盤鹽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田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