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二鹿三艋舺」所指的「二鹿」即為鹿港,清乾隆49年(1784)鹿港開為正口,成為繼台灣府城後,第二個與大陸對渡通商的港口。鹿港公會堂--是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建築主要樑柱系統採鋼筋混凝土建材,屋頂棟架為木架構搭配鋼桁架,上舖水泥瓦,山花的部份則為編竹夾泥牆之作法。光復後,將公會堂改稱「中山堂」,並曾借給中國國民黨,做為鹿港區黨部的辦公室。民國89714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98年整修完竣,將作為鹿港文藝展演場所。

 

鹿港古蹟保存區是台灣第一個以古市街保存的案例,古蹟保存區的範圍包含埔頭街、瑤林街、後車巷、大有街、泉州街、金盛巷及中山路等數百棟精緻民宅。

 

合德堂--早期是鹿港的書香世家之一,閩南式磚瓦建築,屋頂上建有格局獨特的讀書樓,小閣樓約有四坪大,特別的是沒有建造樓梯,是使用竹梯上下,希望讓小孩在閣樓上讀書能夠心無旁騖,等到讀畢之後才拿樓梯下樓。



 

半邊井--位於瑤林街內王家宅第的「半邊井」其實為一整口井,早年並非每戶人家都有能力開鑿水井,此戶主人鑿井於圍牆邊,一半供鄰居使用,一半在院子內自家使用,發揮敦親睦鄰的傳統美德。

 

 

王宅的門楣上書「三槐挺秀」,此堂號為自立堂號,源自宋太祖監察院御史王佑,在庭院種植三棵槐樹,期許後代子孫能官居三公宰相,而王佑的次子王旦,宋真宗時官居宰相,故王佑的裔孫即以「三槐堂」為其堂號。

 

 


 

隘門--在清代,鹿港是中部主要的商業港口,早年鹿港歷經多次的兵燹及泉漳的分類械鬥,商賈士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全,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的工事。每至薄暮,隘門皆關閉,以防止宵小與盜匪入侵。目前僅存後車巷的隘門,此座隘門建於道光10年(1830),高約10尺,寬為8尺,門楣上書「門迎後車」。

 

 

老街裡頭人山人海,有人群暴躁症的田田根本不想多待

 


 

摸乳巷--這條窄巷,最窄處還不到70公分。如果男女正巧面對面走來,擦身而過時,將會是多麼尷尬的情景。於是便出現許多名稱,如「護胸巷」、「君子巷」,但都不及粗俚的「摸乳巷」來的出名。

 

其實摸乳巷就是一般的防火巷啦!!

 

 

位於中山路和興派出所旁的巷道中,前進約三十公尺後,仰望左上方,即可看到。共有四排,每一排有15個酒甕,左右兩面共有120個。將酒甕築成牆,一方面可物盡其用,一方面又可增添其美觀,正可看出鹿港人的勤樸民風與藝術眼光。 早期建築匠師將空紹興酒罈應用作圍牆裝飾,發揮材料特性,美觀有趣是一種上乘創意。

 



丁家古厝裡的轎子

 

 


 

鹿港民俗文物館 --日治時期,辜顯榮於台北創立「大和行」,從事鹽田的開闢,食鹽及樟腦買賣等事業,當時與高雄陳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與基隆顏家名列為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大正8年(1919)辜顯榮於鹿港家鄉興建官邸,昭和9年(1934)辜顯榮當選台灣首位總督府貴族院議員。

 


 

鹿港民俗文物館原是辜顯榮的官邸,為「混合風格」的建築,洋樓外觀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柱式,馬薩爾屋頂造型與兩旁的鐘樓,外牆牆面貼以昂貴的磁磚,西洋柱式則以洗石子的方式,呈現立體感,是日治時期鹿港最精緻的豪宅建築,地方人士均稱此洋樓為「大和」。

 

辜氏家族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並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於民國六十二年捐出祖居土地、建築物、家具、器皿及收藏品,同時成立財團法人機構長期經營管理,為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陳列館。

 

 

本館共分兩棟建築,包括一棟具有二百年歷史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古風樓」,以及一棟近百年的文藝復興時代後期巴洛克式建築「洋樓」。館內收藏品共計六千餘件,以前清中葉至民國初年的民俗器物為主,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宗教禮俗,及節日慶典等民俗文物皆有展示,不僅充分展現古代時期民俗技藝風情,亦忠實呈現台灣先民開疆拓荒時的生活型態。

 

 

 

 

 

 

 

閨女臥房 (203室)--有著雕刻細膩而古色古香的紅眠床等名門婦女所用的家具與床前佩飾。(圖為清鏤雕描金雙進式精緻寢床)

 

 


 

各種書畫文獻

 

 

會議廳堂 (202室) --有舊時活動長型會議桌椅,前清慈禧太后祝壽的「福壽」橫匾,配上當代名家墨寶,氣派而莊嚴。

 

 


 


 


 


 


 

館  址: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152號(請由復興路轉館前路進入)
電  話:04-777-2019
傳  真:
04-778-9057
開放時間: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每週一休館)

門  票:全票 / 130 / 半票 70 / 團體票 90 / 學生團體票 40



 


 

古風樓

 


 

 

 

 

 

 

 

應該買來送阿全,他屎尿很多

 

 



 


 


 

 

 

 

農曆各月別名

 

藥房

 

 




鹿港八景之一楊橋踏月

 

 

楊橋公園夜晚比較有看頭

 

 

原「鹿港溪」上有木橋橫跨,嘉慶17年(1812),前清彰化縣知縣「楊桂森」捐捧擴建,橋名「利濟」,為鹿港南向交通要道,舟車絡繹不絕,百姓銘感其恩,另稱「楊公橋」。逢月明之夜,橋下波光映月,美景天成,而踏月其間,詩意無限,此為鹿港八景之一。民國28年,濁水溪氾濫,鹿溪水道南移,楊橋全毀,後闢「福鹿橋」代之。近年因護安宮重建,挖掘出利濟橋碑和橋墩遺址,地方遂暢議興建楊橋公園,園內有一人工湖,以拱橋橫跨其間,供後人憑弔楊橋之勝景。

 

 

楊橋公園裡的主燈每年都會換

 

 

福興穀倉--原為儲米之場所,匯集各區之米糧,是富饒的象徵。建於民國十七年左右,至今仍然保有完整傳統的「老虎窗」、粗糠穀和稻草、黏土所塑造而成的牆壁,已成為福興鄉重要的地景標誌。

 

 

福興穀倉有部分被整建,目前裡頭展示許多藝術品

 

 

「福興穀倉」最珍貴之處是它的屋頂上,設置有「老虎窗」,可供通風和採光之用,此一特殊的房屋結構,在建築上相當有值得欣賞之處。

 

 

另外,穀倉在建造時,以六、七十前農村建築的承造法,採用粗糠渣、草片與黏土攪伴而成,可以說相當具有保存和觀賞價值。

 

 

 

 

 

碾米機

 

福興穀倉總共有八棟相連的穀倉,每棟兩間儲米室,總共有十六間儲米室,中間隔有走廊可供通行及供輸送帶運送稻穀。

 

 


 

為了防潮散熱,穀倉高出地面約五十公分,地板留有通風的小洞。每間儲米室裡有豎著用竹子編成有孔的長竹筒通風管接到屋頂,與地板上的通風小洞相連,可以讓稻穀透氣散熱,不致因悶熱而發酵,這種通風的設計方式相當科學。

 

 

 

 

 



 

開放時間
週二-週五 0930-1730
週六-週日 0930-1800
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田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